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建築師感人的文章

本來大雄和阿咪已經決定放棄整個計畫了,
後來建築師寫了封長信給我們,
真是太感人啦...
決定po在這裡跟眾幫友分享,
四十歲還要繼續有夢啦~~

* * * * * * * * *
那個夢還在嗎?

身為設計師,我們的右腦發達,必需讓感性凌駕一切,在創作的時候;
身為公司的經營者與受過的建築訓練,我們必需讓左腦持續工作,評量右腦做的決定。
當初與合夥人,各別拿著家裡提供的25萬,搞了間公司,申請100萬的青年創業貸款。
至今每個月18500地還錢的同時,我們的夢持續著。
遠東街上不起眼的,我們的築夢基地,一開始便投入了90萬,做整棟的水電整理、二三樓的整修,同時依據民法

第 431 條
承租人就租賃物支出有益費用,因有增加該物之價值者,如出租人知其情
事而不為反對之表示,於租賃關係終止時,應償還其費用。但以其現存之
增價額為限。
與房東協調部份開銷之轉嫁。

因為資金有限,我們一開始只做了基礎設施必要之整理與二三樓可立即實現現金流之必要裝修(雖然後來的事實證明,就算二、三樓已經ready,一樓一整個像工地,也沒人想來租),把一樓留待新的現金到位後才執行。也因此,一樓作為設計生產基地的辦公室,維持了半年的戰場樣貌。

一開始,我們只是因為喜歡那個地方,挑了一個喜歡的點,就租了下來。二三樓的副業,比較像是這個房子煽動我們做的決定。畢竟,“二、三樓空著也是空著,整理一下租給別人分攤房租”似乎是那個當下必然的結論。截至目前為止,二、三樓的事業處於損益兩平的狀態。

請注意,遠東街這個偏遠地方的小案子,基地40坪,室內15坪。
「坪數」一直都與「投資」成正比,但未必與「獲利」成正比。

而真正影響「投資」與「獲利」的關鍵,卻是「夢的起點」。
每一個夢,都有它適合的發展邏輯(和成本、規模)。

遠東街的這個小案子,起點是「我們要開一家小而美的設計公司」,所以我們準備一百多萬,找了個實際坪數十幾坪(一樓夠我們用了)的物件。

而Forro的起點,是「想要開一家早午餐廳」(?)。(我打?,是因為從結果論,似乎這並不是唯一的起點)
一個事業的起頭,它必需是純粹的,可理解的,目的單一的。

如果回歸到這個起點,學習路邊常看到的brunch的做法:租一個小店面,盡可能節制資本支出、人事支出,差異化菜單,謀求最大的經營效益,這才是最適合「想要開一家brunch」的方案。

但回顧我們過去的討論,我的記筆本裡寫著:“希望也是一個音樂表演的場域”、“希望也可以有那隻很衝的梯”……。我發現,二位(尤其是雁盟)的血液裡,跟我一樣擁有愛做夢的荷爾蒙。這些,讓Forro的起點,不再單一。

但我不覺得這是壞事,只要能改變策略,一如遠東街115號的副業。
(是的,我的左腦一直在運作中)

就我個人淺淺的經驗(有沒有發現遠東街案的條件其實很像:$不足,剩餘空間過多、物件條件極差,導致規模超過預期),就算在這個大環境下,精誠三街也並非不可為,也並不是玩不起來。
我不甚了解Forro的企畫書的所有細節,但我認為,在經營策略上做一個調整就可以了。

首先我並不認為平價是絕對的目標。
路邊的brunch,算不算平價?以我的消費習慣來說並不是。我去那裡吃的早午餐的價格,我可以吃一頓比brunch還豐盛的中式便當、自助餐還有剩。更甚者,傳統中西式早餐店,仍存在著30元打發早餐的可能性。

可是,不景氣的年代,相對於中式早午餐昂貴許多的brunch依然大行其道。
大墩12街那兒(我之前有個工地在那裡)有一家街角早餐店,早套餐一客單價最低60,店面、桌子超小,我經過的幾次,都至少看到十幾個人在用餐、外帶。
還有許多的反例,比方說:依然人滿為患的火鍋店(中高檔次的)。
我舉這些例子,是說“平價”並不是絕對的目標。

反過來說,這個社會還是存在著許多“花得起”的人。而且絕對是。
我的家族中就有許多公務員、我身邊有許多朋友,專門接公部門的案件。一路要忙到明年年中以後…

以大環境而言,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公部門絕對會釋出更大量的機會,製造更多的投資以刺激景氣。
這不代表我對大環境樂觀,而是我確定,這個社會絕對不可能走到絕對貧窮(ex:年平均所得降低到貧窮線)的地步。
這才能證明,何以飲料市場中高價的50嵐生意依然很好、星巴克、85度C人氣不減、甚至電影消費反而增加。

其次,回顧這個基地。
這裡是精明商圈,本就屬於中高價位的消費地點。這裡集中蠻大量的特色餐飲。
這代表著,會來這裡消費的族群本就有其目的性:逛街、用餐、休閒。

如果,我們放棄價格拉不起來(相對於精明商圈的平均消費)的brunch,轉而提供中價位偏低(相較於精明商圈之平均單價)的特色餐飲。
午、晚餐一定要做的音樂餐廳,早餐反而不是那麼必要。

特色一直都在“雁盟的音樂+特色餐飲”。
這是精明商圈、甚至是大台中市場中,完全的商品。(壟斷市場)
所謂的民宿、樂團要睡哪裡,這重要嗎?我個人認為一點也不重要。至少,在沒有增資前,完全不重要。

於是乎,最重要的起點,我們挑了一個,踩出去,出發了。
我們拉高客單價,以彌補這個基地因為過大、過舊而拉高的攤提成本。(但也同時放棄二樓以上的利用以降低攤提)
我們反過來利用基地的條件,打造自然通風的舒適環境而不用冷氣、降低管銷。(不移動所有的樹)
我們利用設計創造出來的高附加價值,讓這個點有辦法從普遍砸大錢的精明商圈餐廳中脫穎而出,甚至成為登上媒體最重要的焦點。(街口那家燒肉店12月開幕了,我預估那裡至少投資500萬以上,但看起來很一般)

設計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吸引更多的人來(放大母數),並且(母數被放大,就有機會)拉高客單價。(我指的還是相對於brunch高,但低於精明商圈的平均飲食消費)
而且,藉由有特色的設計,還有機會經營利潤更高的酒吧…。

我要重複強調,景氣是很糟,但並沒有糟到完全沒有錢消費。
至少,我現在還看到火鍋店依然大排長龍,我看到我們公司旁邊的小西餐廳(客單價四五百)午、晚餐都高朋滿座。
景氣差一樣可以賺錢,尤其是餐飲業。

找到好廚師,為空間打造一個特色,注入休閒的氛圍,加上位於商業區的location,5年的攤提年限(雖說我一直認為6年最好),加上二位的人脈…
比起我們在遠東街只有3年的攤提年限和一樣高於預期的投資金額……

至於資金,我相信管道絕對還有很多…只要有心。
青創貸款上限可以到500萬(我沒記錯的話),政府還有微創貸款等等的其他貸款方案。
經濟部SBIR也有很多機會。
以上還只是公部門的方案,只要拿Proposal就有機會。(甚至會計師還能代筆)

以私部門而言,我不太熟悉,但之前曾提到像一些創業資助方案、或是銀行融資、不動產抵押借款等,都可以試試。
只要公司設立了,這些都是可行的管道,並不侷限在“大股東”。

我的經驗、年紀並不比二位,對於實際經營的盤算也不了解。
以上越線的言論,僅供二位參考。若有冒犯還請見諒。

回到我的本行。
在詳細工程費用的這段期間,我這裡準備了非常多的圖面與資料,必需盡快與二位見面討論。下週一二我在澎湖,週三之後我懇切地希望與二位碰上一面。
針對預算降低,除了更積極找錢之外,更重要的是調整經營方針、產品定位。(我剛剛花了非常大的心力在說明)
一旦經營方向、產品定位重新確定,設計上可以針對“縮編”提出解決方案(只要適度的減項即可)、廚具可以重新安排,買二手的…。

我一直認為,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是方法有沒有用對而已。

昆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